
据研究显示,失眠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(OSA)、发作性睡病等睡眠障碍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难题,不仅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,还会损伤心、脑、免疫系统,甚至干扰体内干细胞的修复功能。

2025年3月,国际期刊Stem Cell Res Ther.杂志发表的一篇最新文献《The mutual impacts of stem cells and sleep: opportunities for improved stem cell therapy》中,给睡眠障碍患者带来了新方向——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,这款“天然修复工具”,可能是调节睡眠的“新钥匙”。
一、外泌体:不是干细胞,却比干细胞更“灵活”
提到“干细胞疗法”,很多人会担心“细胞移植”的风险,但外泌体不一样,它是干细胞分泌的直径仅30-150纳米的“小快递员”,里面装着miRNA、蛋白质、脂质等调控物资,既能发挥干细胞的修复作用,又不用移植细胞,安全性更高。

综述重点关注了间充质干细胞(MSC)来源的外泌体,因为MSC本身就有强大的抗炎症、抗氧化能力,而它分泌的外泌体,相当于把这些修复能力浓缩到了微小囊泡里,能精准到达受损组织。
二、外泌体如何“破解”睡眠难题?3个关键机制被发现
1.对抗OSA:减少炎症和肺损伤
OSA的核心问题是睡眠中反复呼吸暂停,导致间歇性缺氧和全身炎症,进而损伤肺部、心脏。综述中提到一项大鼠OSA模型研究:给大鼠注射脂肪来源MSC外泌体后,大鼠的炎症因子(如IL-1β)水平显著下降,肺部氧化应激损伤明显减轻。
原因在于,MSC外泌体携带的miR-22-3p能精准“沉默”靶细胞中的KDM6B和HMGA2基因,这两个基因是促进炎症和细胞凋亡的“元凶”。相当于外泌体给受损细胞“按下了消炎键”,从根源缓解OSA的病理损伤。
2.改善睡眠剥夺:拯救认知和情绪
长期熬夜、失眠会导致焦虑、记忆力下降——这是因为睡眠剥夺会破坏海马区的突触功能,引发神经炎症。综述中另一项小鼠实验显示:给睡眠剥夺的小鼠注射人脐带MSC外泌体后,小鼠的焦虑行为明显减少,学习记忆能力也得到恢复。

机制在于外泌体可以抑制海马区的TLR4/p65炎症通路,减少神经炎症,同时保护突触结构不被破坏。简单说,外泌体就像给大脑做了一次深度修复,让受损的神经功能重新运转。
3.调节昼夜节律:辅助干细胞发挥作用
虽然外泌体不能直接“重置”生物钟,但它能通过改善炎症微环境,帮助体内干细胞恢复正常的昼夜节律活性。比如综述中提到,MSC外泌体可以间接调节造血干细胞的分化节奏,减少因睡眠紊乱导致的“myeloid细胞过度生成”(一种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),从整体上改善身体的昼夜平衡。
外泌体作为一种前沿生物疗法,正在为睡眠障碍提供新的解决思路,它不只是修复睡眠,更是通过改善体内微环境,让身体的自我修复系统重新高效运转。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外泌体助眠会成为像维生素补充一样普遍的健康选择,让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一夜好眠。
你有过哪些“与失眠对抗”的经历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~
参考文献:
Moradi S, Nouri M, Moradi MT, Khodarahmi R, Zarrabi M, Khazaie H. The mutual impacts of stem cells and sleep: opportunities for improved stem cell therapy. Stem Cell Res Ther. 2025 Mar 29;16(1):157. doi: 10.1186/s13287-025-04235-3. PMID: 40158131; PMCID: PMC11954214.